
2025 年 10 月 23 日,波特兰摩达中心的灯光聚焦在终场比分牌上 —— 开拓者 118-114 险胜森林狼。当主队球员相拥庆祝时,替补席末端的杨瀚森正低头擦拭护腕,5 分 31 秒的出场时间里,2 分 1 篮板的数据单显得格外简洁,却承载着中国篮球新世代登陆 NBA 的复杂初体验。
第一节还剩 5 分 40 秒,当比卢普斯挥手示意他替换克林根登场时,全场响起的掌声里夹杂着跨越太平洋的期待。但 NBA 的残酷从不给新人缓冲时间:首次触球便因防守脚步迟疑吃到三秒违例,面对戈贝尔的低位强攻被结结实实地封盖,防守端又不慎成为对手颜扣的背景板。直到兰德尔的犯规送他走上罚球线,两罚全中的清脆声响,才为这场略显狼狈的首秀刻下得分印记。
“和季前赛完全是两个世界。” 赛后杨瀚森的感慨道出了所有新秀的共同体验。夏季联赛时那个能送出 5 次助攻、斩获 3 记盖帽的全能中锋,在常规赛舞台上暴露了明显的节奏断层:森林狼的攻防转换速度比季前赛提升近 20%,爱德华兹的突破步频让他的横向移动捉襟见肘,而戈贝尔 117 公斤的身体对抗更是超出了 CBA 赛场的强度阈值。
将时间轴拉回 2002 年 10 月 30 日,姚明在丰田中心的首秀比杨瀚森更为艰难:11 分钟内 0 分 2 篮板 3 犯规,面对小奥尼尔的防守连出手勇气都未敢展露。直到第 23 场对阵老鹰,“姚鲨对决” 的余温未散,他才用 20 分 6 篮板的表现宣告爆发。
两代中国中锋的首秀轨迹暗藏共性。姚明曾在自传中写道:“NBA 的残酷在于,它不会等你准备好。” 如今杨瀚森正经历同样的淬炼 —— 当戈贝尔的大帽落下时,他或许想起了前辈当年被小奥尼尔压制的窘境;而两罚全中的冷静,又与姚明后来开发出的稳定罚球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。
与周琦 2017 年的首秀相比,杨瀚森的处境已有改善。尽管同样面临定位模糊的问题,但开拓者教练组提前制定了清晰的培养路径:季前赛刻意让他演练挡拆切换与补防技巧,揭幕战的出场窗口也经过精密计算。这种系统性规划,正是当年火箭给予姚明、如今开拓者赋予杨瀚森的成长底气。
“能在新秀年站稳轮换就是成功。” 球迷的理性期待,恰好契合开拓者的建队逻辑。队中罗威、里斯等内线的竞争固然激烈,但杨瀚森的篮板嗅觉与策应能力是独特优势 —— 季前赛 40% 的三分命中率,意味着他能为夏普、霍勒迪的突破拉开空间,这正是现代 NBA 对中锋的核心要求。
比卢普斯透露了后续的调整方案:“会减少他的持球负担,先从挡拆顺下和篮下补篮做起。” 对杨瀚森而言,这意味着要把注意力从 “如何得分” 转向 “如何不犯错”:像戈贝尔那样预判篮板落点,如卡佩拉般完成挡拆后的空中接力,用更简洁的方式融入战术体系。
场边的青岛男篮主帅刘维伟或许带来了关键启示。这位看着杨瀚森从青年队成长起来的恩师,见证过他如何从 U19 联赛的失误大王蜕变为 CBA MVP 候选人。这种蜕变经验,或许能帮助杨瀚森更快度过适应期。
首秀的最后一个回合,杨瀚森用一次扎实的卡位抢到防守篮板,尽管随后的传球被断,但这个细节被比卢普斯记在战术本上。“那一下展现了他的核心价值 —— 对抗中的专注力。” 教练的肯定,为这场略显黯淡的首秀保留了亮色。
20 岁的年纪、16 顺位的起点、开拓者重建期的背景,共同构成了杨瀚森的成长沃土。当他把戈贝尔的封盖转化为低位脚步的改进动力,将防守三秒的教训内化为对规则的精准把握,那些首秀中的挫折,终将成为通往稳定轮换的阶梯。
摩达中心的记分牌早已熄灭,但杨瀚森的 NBA 征程才刚点亮第一盏灯。2 分 1 篮板的起步或许平淡,却为中国篮球的 NBA 叙事,续写了最真实的成长注脚。